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8192

Message: mysql_escape_string(): This function is deprecated; use mysql_real_escape_string() instead.

Filename: mysql/mysql_driver.php

Line Number: 319

实用技术 | 详细 |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

导航专区

联系我们

单位名称:水城县富硒茶产业园区管委会

地址:贵州省水城县龙场乡

邮编:553018

联系人:何瑞彬

联系人手机号码:13885818688

联系电话:18184295308

茶树生态栽培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

点击率:692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 2014-11-21

茶树生态栽培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
         李荣林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摘 要:从原理上说生态茶园应能满足较高水准的景观、环境、食品安全和经济、人文社会需求,茶叶的生态化栽培能够保证在种植环节上生产出安全的符合通用技术规 范的茶鲜叶原料,但在实践中由于对生态茶园概念理解的差异, 由于茶园开垦对环境稳定性的影响, 茶树生态种植过程各个技术环节的研究深度、技术水平、道德关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生态茶园标准的不完备等,茶叶的生态栽培并不能与茶叶食品安全性形成完全对等的关系,在现有的生态栽培方式下,茶叶食品依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人与自然的和谐始终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蓝图,建设生态农村列入蓝图之中,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草地农业等,提高农民收入是生态农村建设的六大主题之一。所谓生态农业从理论上说是指以生态学知识体系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在实践中生态农业是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良性生态环境为现实选择,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为基础,以农民为运作主体的一种全新的体系,它具有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产品与生产需求相互融合,工艺与农业紧密结合,高度多元化、高度商品化的特征。                                                            
根据生态农业的相关原理推论生态茶园并非仅指茶园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而是要在景观、人文、科技、社会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准。人们通常倾向于认 为只要实行间作,适度增加茶园的物种数量,只要茶园的基本环境指标符合某一层次的标准,就是生态茶园,但实际上生态茶园的科学定义,生态茶园本身的质量评 价体系等仍然是十分不确定的。我国各主要产茶区依据当地的条件发展出一些生态茶园模式,主要有茶-草本作物套种-养殖,茶-经济林果间作,茶-防护林、经 济林的复合种植体系。 这些所谓的生态茶园依然停留于基本的物质生产层面,在景观价值、生态价值、人文社会价值、满足较高层次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道德关注方面所达到的深度远远不 够。在食品安全上主观地认为茶园生态化了,茶叶的质量安全自然就达到了相应水平,但由于生态茶园概念的不确定性,生态茶园建设水平和茶园经营者的科学文化 素质的参差不齐,其间潜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需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此就我们所观察和了解的茶园生态问题及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一、土壤的退化和潜在的重金属安全风险
我 国茶园以酸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趋势日渐明显,例如上世纪70年代初贵州省的桐子坡砂质黄壤生荒土的pH值为5.2,在种茶10年后,土壤pH值降为 4.1 ;江苏省茅麓茶场未种茶的黄棕壤pH值为5.37,种茶9年降为4.99~5.29,种茶后29年降为4.60~4.65,种茶8O年降为 3.62~4.03 ;安徽省祁门县山地红黄壤茶园,树龄6年时,土壤pH值为5.0~6.3,树龄19年时降为4.13~4.06,树龄23年时降到3.85~3.90 ;杭州茶叶试验场山地黄泥土在新建茶园时pH值为5.0~5.5,种茶15~20年时pH值降至4.0~4.5。
土 壤过度酸化的后果是不良的,它可能引起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流失污染地下水源,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引起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活度增强,导致潜在的食品安全风 险。尽管对我国茶叶中铅含量问题的讨论结果认为我国茶叶基本上是安全的,并且茶叶的日消费量在食品中所占份额较小,茶叶中铅的浸出率较低等等,迄今并没有 从总膳食的角度对通过饮茶贡献给人体的铅的数量进行过科学评估。直接食用的茶叶数量目前虽然还不多,但终究是一个不确定的对茶叶安全性可能产生质疑的话 题,因此不论在什么样的消费形式下,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始终是要高度警觉的。根据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目前对茶叶中除铅、铜以外的其他重金属元素如砷、 汞、镉、铬的含量并没有像一般食品那样加以限定,但这并不等于这些重金属在茶叶中不会引起问题,尽早开展前瞻性研究符合我国国家生态战略由“应急反应”向 “预警反应”演进的方向。

茶 园土壤酸化有茶园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从茶园土壤自身的质量演变看,由于茶树对铝的富集,能自然造成茶园土壤的酸化,这个过程不能简单地通过维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克服,因此多年生茶园土壤自然酸化过程必须通过人工干预。施用石灰似乎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克服土壤酸化的方法,但我们也发现石灰的施用有可 能会对土壤某些性状(例如土壤质地,团粒结构)造成破坏性影响,对土壤生物产生杀伤作用。
二、间作和套种可能产生的问题
从 一般意义上说茶树与绿肥、牧草,与经济林果的间作或套种不仅提高了种植指数,直接增加了茶园经营收益,而且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利 用率,增加茶园的景观度,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但人工种植的牧草同样影响茶园的通风,并有可能与茶树在光热水气等生态资源上发生竞争。草垫的存在 有利于天敌的繁衍,但同样能为害虫提供庇护场所,这将影响到茶园用药的行为,进而对茶叶的质量安全发生影响。
生 态茶园内的物种配置从原理上说应该选择那些植株相对高大,不与茶树存在共同病虫害,不与茶树竞争自然资源的物种,但在实际情况下出于经济利益之驱间种于茶 园的主要是果树类、经济林类等,为了提高经济产量同样会增加化学肥料的用量,这将会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并引起难以预期的食品安全风险。而更重要的是,危害 桃梨的系列害虫和病菌相当一部分与茶树害虫和病菌是近缘种,当果茶长期间作时它们的食性和侵染特性发生变化,转向以茶树为主要的食源和宿主这是很有可能 的,交叉危害不可避免,这将增加复合茶园农药用量。
茶树鲜叶在加工之前通常不经任何卫生处理,鲜叶加工成成品后直接泡饮,不像大多数水果类去皮食用,因此农药的问题稍有不慎就要演变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在茶叶的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尤其是多种作物共植于一园的情形下植保问题技术复杂,茶树允许用药种类与果树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危害特性不同,两者的用药量,用药时期都有不同,难以预见的因素很多,显然需要研究新的栽培技术体系以保证新的生态模式下的食用产品安全。
三、土壤营养问题
生 态茶园所用商品有机肥主要由养殖场废弃物和污泥等加工而成,大型养殖场的禽畜粪便重金属普遍较高。例如浙江义乌市生猪养殖场猪粪砷超标率12.04%(按 GB 18877—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As≤500mg/kg判定),最大值达到5710mg/kg。除了重金属影响外,残留抗生素通过土壤向农作 物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施用动物排泄物的0~40cm土壤表层检测到土霉素和金霉素,其残留量最高分别达32.3 mg/kg和26.4 mg/kg。所有施用粪肥的土壤中均可检测到残留抗生素,并在韭菜根中也检测到相应抗生素。

在 茶园养殖家禽是生态茶园管理中推荐的一种做法,并认为家禽食虫食草是对茶树有益的,但在商业规模的养殖下,这种做法并非毫无问题。要实现禽类的商业化养殖 饲料喂养依然不可缺少,这同样存在重金属和抗生素的转移问题,在生态养殖的研究中已经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显然在茶园养殖中这问题也是存在的。微生物污染也 是养殖过程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之一。有害微生物是影响茶叶安全质量的重要因素,欧盟、美国、加拿大已将有害微生物限量标准作为试检项目。就目前茶叶检测结 果来看,我国茶叶中有害微生物主要表现为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肠道感染细菌超标,出口茶叶中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均时有检出,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的污染从 栽培到加工贮藏过程均有可能产生。生物毒素在很多作物上是一个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关键问题,过去关注的是作物本身产生的植物毒素,但现在认为水体和土壤中的 生物毒素有可能会通过灌溉转移到作物中。
四、规模开发引起的环境改变产生的风险
理论上生态茶园应能够在生态上自我维持,保持着物质能量的低输入,经济上有活力,在环境、伦理道德、审美、人文社会方面不引起大的或长远不可接受的变化。但在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为了追求高产、高收益,杀虫剂、除草剂、动植物激素允许被广泛使用,虽然有限制,但仍然造成天敌大量被毒杀,授粉昆虫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开辟茶园,建设人造景观,需要实行机械化耕作,需要大面积平整土地,种植单一茶树或少数几种作物,原始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进化的程序被 扰动,食物链受到人为的阻断,原有的环境因素发生变迁,环境中有害物质迁移的原有平衡被打破,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水流、大气循环、土壤容量、交通、废弃物 排放等都发生显著改变,由此造成的茶叶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重新评估。
五、 缺乏适当的生态茶园评价体系可能引起的问题
尽管我国茶区普遍提出了建设生态茶园的目标,但生态茶园大多时候只是一个模糊的目标,一个可以任意使用的标签。我国茶园经营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生态茶业概念的提出而发生根本改变,在江浙地区茶园面积为10~20hm2的茶场依然占70%左右,每户茶农经营多则几亩,少的不到一亩,建 园标准较低,缺乏防护设施,园内缺少蓄水系统,如蓄水沟、蓄水池;不恰当的耕作导致土层侵蚀加重,表层土壤厚度下降,水平梯田台面侵削的情形还是普遍存在 的,严格说来这不应称为生态茶园,但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茶园评价技术体系。现有无公害茶技术标准对于产地环境的要求主要是从食品卫生的角 度考虑加以规范的,并没有对环境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社会影响、科技能力加以规定,因此任意形态的茶园都可以冠以生态茶园的名称。“生态”一词范畴很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会给“生态”一词赋予不同的定义,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文化多元性的需要,但也可能使人对生态农业、生态茶园等科学范畴的理解产生歧义。
我国既有的生态茶园分布区域范围较为广泛,几乎 所有产茶地都有所谓生态茶园,但这些茶园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在现实生产中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大多数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无法从市场获得 有效补偿,同时环境净化、生态建设的对象多系公共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公共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公共农业环境的污 染破坏普遍得不到有效约束,这是造成生态茶园质量不一的重要因素,也足以表明现阶段生态茶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应及早建立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资源利 用与补偿的政策机制,以维护生态环境健康,降低茶叶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此外,我国的茶叶加工厂特别是精制茶厂内部粉尘、噪音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对茶叶卫生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较大影响,在建设生态茶业的观念里没有关于维护操作人员身心健康的道德上的关注,这同样将对茶叶的质量安全发生不可预期的影响。
人们对于食品源头安全的关注以及对于高效农业的追求促使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产生,维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实现原料管理的生态化和原料加工的生态化,实现食品无公害、零污染、纯天然是一种理想目标。但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通常也不能完全依靠农业自身来解决,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护。为了建成真正的生态化农业还必须有技术体系的支 撑,开发出适应生态农业建设需求的现代植保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土壤养分管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不然生态农业只能是一种形式,试图通过生态农业途径实现 食用农产品的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就无法达到,最终将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