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rity: 8192
Message: mysql_escape_string(): This function is deprecated; use mysql_real_escape_string() instead.
Filename: mysql/mysql_driver.php
Line Number: 319
近日,笔者认真学习了省领导王富玉、李军、刘远坤同志关于发展贵州茶产业的署名文章和讲话精神,深受启发。水城县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水城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营销落后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县茶叶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和市场培育等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水城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实现水城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现状
水城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数1559.1 小时,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70天,年均降水量
从近年来水城茶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一)政策扶持明显增强。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十一五”初期,水城县把茶产业列入“十大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十二五”以来,把茶叶、猕猴桃、核桃作为喀斯特山区的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421”工程重点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建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不断做强县属国有企业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引导成立了水城县茶叶协会,组建了茶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编制了水城县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出台了多个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方案、办法和制度,在财政投入、土地流转、融资扶持、风险防控等方面强化政策配套,凸显茶产业的优势地位。在财政投入上,按照“财政资金引导,引资资金主体、涉农资金整合、融资资金支持、民间资金投入”的筹资原则,提供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县共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2668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产业扶持资金368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1000万元,招商引资资金6000万元,帮助种茶农户和龙头企业申请贷款2000万元,民间投入14000万元,有力推动水城茶产业发展。
(二)基地规模明显扩大。基地是产业的基础,近年来,水城县以打造省级重点现代农业园区——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引进了14家龙头企业,组建了10个专业合作社,采用先进的深沟及地膜种植等技术,从选地、育苗、定植、施肥、除草、防病虫、定型修剪等各个环节,力求建设高标准茶园,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产业基地从“十一五”末的1.9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2万亩。按照规划,2014—2018年,全县在龙场、顺场、蟠龙、杨梅、果布戛、比德、南开、保华、纸厂、木果、红岩等二十余个乡镇规划建成高山富硒有机生态茶园面积30万亩,平均每年新建6万亩以上的优质茶园,使基地规模达40万亩左右。
(三)加工能力明显提高。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茶叶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水城县在原有县属国有茶叶公司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蟠龙春茶厂、米箩春茶厂、新街乡青龙春茶厂、龙场乡超群茶叶加工厂。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5个,加工作坊5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有省级龙头企业2个,年加工能力300吨。加工能力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50%。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为625吨,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00%,总产值为6250万元,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10%。
(四)品牌影响明显提升。全县茶叶产品以生产绿茶为主,“水城春”系列产品有“倚天剑”、“手工凤羽”
、“明前翠芽”、“水城春芽”等高端绿茶和 “机制凤羽”、“高原茗珠”、炒青等中低端绿茶品种,已通过了“有机茶” 转换和“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茶叶含硒量在0.8—1.5ppm之间,是极具人体健康的天然富硒产品,其中“凤羽”茶在2000年“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优质茶证书、“高原茗珠”茶在2010年在全国首届“国饮杯”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注册有水城春、春意、凉都水城春等10多个商标,其中水城春、春意牌获贵州省著名商标。水城春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受理并公示结束。多年来水城春茶积极参贵阳、北京、上海、香港等全省、全国和地区的农产品交易或茶叶博览会,大力推介水城春茶叶,部分产品已销往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五)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广大农户成为茶产业发展的主体,带动成千上万农户种茶增收致富,成为今后的规模化发展、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尤其是发展茶产业颠覆了农民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变成产业工人、投资者和管理者,拥有土地租金、务工收入、效益分成等多重收入。据统计,投产茶园每亩给农户带来的收入如下:租金500元,田间管理务工收入650元,茶青采摘2000元,合计3150元,是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的3倍。目前,全县茶产业发展让30000户农户120000人收益,投产茶区茶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达80%以上,发展茶产业得到人民的广泛欢迎。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问题突出。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建成一亩高标准茶园需资金5000元以上,从目前投入情况看,虽然财政通过项目扶持补偿性和鼓励性每亩投入1000元左右,但企业和农户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同时,受制于茶农、茶企抵押品如农村宅基地、茶园、厂房等不符合抵押条件的特殊性以及风险性,茶农和茶叶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银行贷款,资金制约问题突出。调查发现,全县茶叶企业和农户银行贷款主要依靠县属国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支持,金融机构至今未对茶叶企业提供授信服务。
(二)茶园基础较差。由于历史、自然、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园内道路、水渠等设施不完善,陡坡茶园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抗灾害能力弱,管理相对粗放。虽然近年来着力打造茶叶示范园区,但示范园基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管理和加工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从业者科技素质偏低。发展茶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按照500亩茶园一名技术人员来测算,现有12万亩茶园需要240多名技术人员。虽然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和培训了部分专业人员,但不论是数量上还是知识层次与结构上离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全县学茶叶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2名,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加之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严重影响了对新技术的接受,青壮年劳动力愈来愈少,致使新科技推广较慢。同时部分企业受各种因素影响,普遍对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投入不够,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四)产业化发展层次不高。近年来,通过茶厂改造与设备更新,虽然部分茶叶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及加工工艺得到了改进,但大多数加工厂和加工点厂房依然简陋、设备不配套、工艺不规范,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五)市场竞争力较弱。虽然水城春茶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产业规模不够,加之大多数企业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研究和投入不够,现代营销理念不足,缺乏市场细分、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品牌运作以及专业的营销管理队伍,发展很慢,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六)产业延伸拓展不够。在开发茶饮料,弘扬茶文化,延长产业链,推动茶产业与旅游、文化结合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破题。
三、做法措施
(一)抓好顶层设计。把茶产业放在全省全国的维度来进行规划设计,准确定位、精准发力。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数量与质量并举、科技与人才支撑、文化与品牌共进、企业与农户互动的原则,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投入机制和基地建设体系、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全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到2020年,实现全县农民“户均2亩茶、户户奔小康”的目标。
(二)加快基地建设。以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加快建设南部片区茶产业生产基地。广泛调动茶农积极性,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万亩以上的高山富硒有机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和万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茶园。探索茶园建设管理新机制,采取公司茶园承包管护、农户茶园自行管理等措施,强化已建茶园田间管理,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茶区公路、机耕道、茶水配套、茶叶生产用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切实解决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增强基地抗灾能力,为茶叶产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三)培育市场主体。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推进国有茶叶公司改制重组,条件成熟时,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组建集团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变我县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把茶叶公司打造成为全县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车。在规模茶区建设一批茶青交易市场,培育“委托代理”队伍,到省内外大中城市构建销售网络,拓宽市场领域。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加强茶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和鼓励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经营行为规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茶叶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优化产品结构。充分发挥我县茶叶“高山、富硒、有机、上市早”等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端产品茶向发展高中低端产品茶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绿茶向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品种开发转变,牢固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也可以做成品牌茶的观念,在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下树率和经济效益。鼓励企业瞄准不同消费群体,开发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中低档茶及茶叶包装、茶具、茶艺术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拓宽市场竞争领域。
(五)加强品牌管理。严格按照统一质量、统一品牌、市场“三统一”的要求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茶叶协会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品牌创建、宣传、使用的有关规定,确定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标准,维护和提升“水城春”茶品牌在全县茶叶品牌中的引领地位,并以“水城春”为核心创建系列品牌,形成相互作用、互为唇齿的品牌联动效应。相关部门适时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纯洁水城春茶品牌形象。
(六)提高标准化水平。 制定茶叶生产技术质量体系和安全体系。以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目标,建立一套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贮运、包装及销售各个环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支持、鼓励企业升级换代,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与省内外茶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联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加大机械化作业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茶土翻犁、开沟、茶叶修剪、茶叶采摘、防虫除害等机械化作业,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
(七)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定期调度研究机制和由企业、部门、专家等各方面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要时在总体编制框架内组建茶叶管理机构,并按片区在重点产业乡镇设立茶叶工作站。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从产业效益中提取必要的工作经费,用于土地协调、纠纷调解等相关工作费用。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必要的资金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科技研发、产品推介、贷款贴息、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农机补贴、考核奖励等方面。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向茶区投入,引导金融部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多方提供贷款支持,形成财政资金、民间资金、金融资金、引资资金等多元化投资格局。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专业班,加大对茶叶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乡土人才、茶农等培训力度。每年招考或选送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到省内外院校茶叶专业班学习,充实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把我县茶叶人才引进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范围,着力引进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深加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加强茶文化研究、茶艺茶道表演、种茶制茶能手等特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丰富茶文化内涵。